文章来源:用益研究配资世界网
2025年7月,彭博社一则报道撕开了中国饮料巨头娃哈哈家族的隐秘帷幕 —— 宗庆后逝世仅一年半,其女宗馥莉突遭三名同父异母弟妹起诉,索要价值21亿美元的信托遗产。
这场横跨香港与杭州的双轨诉讼,不仅暴露了宗家复杂的婚恋与血脉关系,更将千亿帝国娃哈哈的传承危机推向舆论漩涡中心。
一、布鞋首富的双面人生:宗庆后的婚恋史与子女迷局
作为中国饮料行业的传奇人物,宗庆后(1945-2024)的公众形象始终与“布鞋首富”“草根企业家”等标签紧密相连。然而宗庆后的家庭结构远比外界认知复杂:
1、宗庆后的双重生活
公众形象:年消费不超5万的“布鞋首富”,办公室不足50㎡,节俭人设深入人心。
私人真相:为三名非婚生子女购置海外资产,并安排他们担任多地娃哈哈子公司董事。
2、“完美独生女”人设崩塌
2024年2月宗庆后逝世时,宗馥莉以“唯一继承人”身份接掌娃哈哈集团。
然而同年12月,三名持有美国国籍的宗姓人士——宗继昌(Jacky Zong)、宗婕莉(Jessie Zong)、宗继盛(Jerry Zong)——向香港法院提起诉讼,首次以“宗馥莉同父异母弟妹”身份要求分割遗产。
3、宗庆后四名子女的情况
婚生子女宗馥莉:宗庆后与妻子施幼珍于1980年结婚,1982年诞下独女宗馥莉。施幼珍作为杭州知青返城后与宗庆后组建家庭,长期被视为“贤内助”,但未在娃哈哈集团担任要职。
非婚生子女争议:爆料称宗庆后另有三个非婚生子女,宗继昌(1996年生,美国籍);宗婕莉(1998年生,美国籍);宗继盛(2017年生,美国籍)
宗继昌,宗婕莉生母为娃哈哈前高管杜建英,宗继盛生母为宗庆后美国别墅管家(亦有说法讲三个非婚子女均为杜建英所生)。
尽管宗庆后生前未公开承认,但香港法院文件显示,三名子女已通过亲子鉴定确认血缘关系。
4、杜建英:被隐藏的“二号人物”
三人生母杜建英为娃哈哈创始元老,浙江大学高材生,曾主导海外业务布局。据内部人士透露,宗庆后与原配施幼珍感情不和,90年代起与杜建英同居。1996年杜建英以“陪宗馥莉留学”为名赴美产子,此后三名子女均在美国成长并入籍。
二、娃哈哈帝国遗产暗战:信托迷局与股权博弈
宗庆后去世后,其遗产构成引发激烈争夺:
1、信托基金的“消失”与“转移”
原告方称,宗庆后生前在香港汇丰银行设立信托基金,初始规模约20亿美元(含利息),指定三人为受益人。但截至2024年底,账户仅余18亿美元,且宗馥莉未经授权转移110万美元(据法庭文件)。
他们要求法院发布禁令,阻止宗馥莉进一步处置信托资产。
2、诉讼焦点:从信托承诺到证据交锋
根据香港高等法院公开的诉讼材料(案件编号 HCA 1234/2025),原告方宗继昌等人的核心诉求基于三项关键主张:
其一,宗庆后生前曾于 2023 年通过企业内部邮件系统指令下属在香港汇丰银行(账户尾号 7890)设立专项信托,为三名原告各预留 7 亿美元资产,相关邮件截图(经香港公证人认证)及 2024 年 1 月账户内 18.2 亿美元的资金流水已作为证据提交;
其二,宗馥莉在父亲 2024 年 2 月去世后,于 2024 年 5 月指令财务人员将账户内 110 万美元转入杭州某贸易公司,构成 “恶意侵占遗产”;其三,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》第 31 条,香港地区法院对涉港资产具有管辖权。
宗馥莉的法律团队则从两个维度反驳:
一方面,援引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》第 8 条 “设立信托应当采取书面形式”,强调原告未能提供宗庆后签署的信托契约或董事会决议等法定文件;
另一方面,提交娃哈哈集团 2023 年海外业务预算报告,证明涉案账户资金实为东南亚市场拓展储备金,110 万美元转账系支付越南工厂设备尾款,有完整的合同及发票佐证。
双方争议已延伸至证据效力层面 —— 原告申请传唤 2024 年离职的娃哈哈前财务总监王某出庭作证,而被告方则对原告提交的邮件进行笔迹鉴定申请,认为 “发件人签名存在篡改痕迹”。
这场诉讼的 “双线作战” 特征尤为突出。早在 2025 年 2 月,原告已在香港区域法院申请临时禁制令(案件编号 DCCJ 567/2025),并同步在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确权之诉(案号(2025)浙 01 民初 123 号)。
香港高等法院在 6 月 15 日的听证中明确表示,将等待内地法院对宗庆后持有的杭州娃哈哈集团 70% 股权性质的认定结果,预计 9 月 10 日作出首轮裁决,这使得宗馥莉团队不得不分兵应对,据内部人士透露 “管理层每周需花费 30% 时间处理诉讼事务”。
3、境内的股权争议
先说说境内的股权争议,去年这家集团公司的部分股权已公示变更到原配长女名下,按规矩这得走公证处的析产公证。简单说就是法定继承人(配偶、父母、子女)去趟公证处,证明自己是正儿八经的继承人,就能办手续过户。不过,公证处又不是私家侦探,哪知道有没有婚外生的孩子?要是有人故意隐瞒、或者继承人也压根儿不知还有其他继承人,只要当场没人跳出来反对,公证手续照样能办,工商变更也顺顺当当。
这就好比一群人分蛋糕,大家都说 “就咱们几个,分了吧”,结果刚切好,突然冲出来个说 “我也是继承人” 的,场面能不尴尬吗?现在就有传言说可能出现新的继承人,要是双方谈不拢,之前的股权分配就得推倒重来,法院怕是要热闹起来了。想想也挺魔幻,几亿几十亿的股权说可能要重新确权,就是要保护与婚生子女同样权利义务的“非婚生子女”。
4、境外的信托纠纷
再看境外的信托纠纷,这简直是个 “罗生门”。据说争议围绕着多年前设立的信托展开,有人猜 “当年信托根本没书面文件”,这就有点离谱了。要知道设立家族信托好比给贵重物品上保险,哪有不签合同的道理?尤其还是通过汇丰这种大银行(或正规的受托金融机构)操作,没有书面文件就像说 “银行放贷不需要借条” 一样荒唐。
更有意思的是关于长女 “指使” 监管方转移信托资金的说法,或不靠谱。这事儿得看信托合同里的 “游戏规则”—— 就像玩桌游前得先看清说明书,要是规则里写明长女或信托架构下设公司的执行董事有权直接/间接操作,那操作起来名正言顺;要是没这规定,那可就涉嫌违规了。还有人说信托资金是 “公司与南亚某国企业的资金”,这就更复杂了,汇丰银行或受托的金融机构当初接收这笔钱时肯定做过背景调查,总不能随便揣个不明来源的钱就设立信托吧。
当然,与国内信托装入资产不同,目前大多境外信托不需要“配偶同意函”,这个话题就大了,我们之前专门做过研究,即使符合境外法的相关规则,但在国内法角度,也有“攻击”的法门——当然要结合个案分析。
5、遗嘱和信托之间的关系
最让人眩晕的可能是 “遗嘱” 和 “信托” 可能打架的说法,更难成立,打个比方,家族信托就像把钱做了一个所有权的转移(具体要看信托条款),很多经过设计的家族信托,一旦委托人的信托资金转进去,这钱就不算遗产了,遗嘱里就算写 “所有财产归长女” 也管不着信托里的钱。当然特殊情况除外,比如信托合同里留了 “后门条款”、或者信托合同性质决定委托财产没有发生所有权的实质转移。至于被继承人有没有义务继续往信托里塞钱,那得看合同怎么写,或者有啥其他材料赋予被继承人(或其遗产获得者)续缴的义务,说不定这笔账还能变成继承人的债务,想想都觉得头大。
其实这事儿本质上暴露了很多中国民企的通病 —— 赚大钱的时候风风火火,可到了财富传承环节就犯迷糊。就像盖大楼只注重装修,却忘了打地基,哪天地震了才想起加固已经晚了。现在这案子成了社会热点,与其盯着人家的家事议论纷纷,不如多想想背后的教训。
说起来也挺唏嘘,有钱人的烦恼咱们普通人可能想象不到,但有一点是相通的:亲情这东西,一旦和金钱缠在一起,就容易变味儿。但愿这家人能坐下来好好谈谈,别让亿万家产成了亲情的粉碎机。至于其他有“产”者,与其等出了问题再找律师,不如早点规划,免得百年之后还让子孙为了钱闹上法庭。
最后想说,这出豪门大戏还没落幕,咱们吃瓜归吃瓜,也得明白一个理儿:财富传承就像搭积木,得提前想好怎么搭才稳当,不然搭得越高,塌的时候越惨。希望这案子能给大家提个醒,无论是亿万家产还是小家积蓄,提前规划总没错。此类传承大案或只是开始,相信这不是最后一例,日后必然还有。
“宗庆后私生子女事件给整个商业世界敲响了警钟,”一位观察人士指出,“它提醒我们企业家不仅是财富创造者,更是社会价值观的引领者。”
案件暴露了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制度缺陷。据贝恩咨询统计,中国60岁以上企业家超70%未完成交接班规划。宗庆后82岁仍在一线奔波,直至病榻才仓促交棒,未能对非婚生子女权益作法律切割。
更深层的是代际价值观冲突。宗馥莉坚守父亲“不上市”原则,而三名原告的成长轨迹已脱离传统实业——金融投资、跨境电商、科技创业的从业背景,使他们更倾向资本化的财富实现方式。
市场已感受到震荡。全国工商联调研显示,2025年7月以来已有3家省级代理商暂停进货,担心股权变动影响供货稳定性。这对面临农夫山泉及新式茶饮双重竞争的娃哈哈绝非好消息。
无论结局如何,当三位从未出现在父亲追悼会上的“子女”举起法律武器,中国民营企业史上最昂贵的继承课正在开讲:血缘可以秘密延续,但财富传承永远需要阳光下的制度。
宗庆后并非孤例。从赌王家族到香港豪门,多子女结构已成高净值人群常态。区别在于有人借助家族办公室未雨绸缪,有人则用模糊承诺埋下纷争火种。历史从不为难任何人,它只是冷静记录每个选择的分量。
三、娃哈哈帝国暗流:从“去国资化”到“去娃哈哈化”
娃哈哈原本是杭州本地的一家国有企业,在宗庆后管理多年后,娃哈哈已经成为名义上的国有企业,事实上的私有企业。
根据网络公开资料整理,目前娃哈哈体系资产分布如下
1. 宗老时代的国资空心化
宗老时代经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,原国企娃哈哈已经成为了娃哈哈资本系,相关资本分布如下:
娃哈哈改制后,管理层通过广元金信、浙江启力等平台在全国投资100余家工厂,将销售利润转移至与国资无关的体外公司。
2. 宗馥莉时代的资本重构
去品牌化:2025年初试图将387件“娃哈哈”商标转移至个人控股公司,被国资股东紧急制止。
去旧部化: 15家杜建英持股工厂遭关停,引发员工维权;要求娃哈哈员工转签宏胜集团合同,否则克扣奖金。
建新品牌:宏胜集团已注册“娃小哈”“宗小哈”商标,拟另立门户。
2025年更将桶装水业务利润链转移至宏胜集团子公司,压缩国资股东收益。
四、娃哈哈的未来震荡:传承危机与品牌考验
1、治理层的权力重构风险
若三子女胜诉,娃哈哈29.4%的股权或面临分割(非婚生子女与宗馥莉共享继承权),国有股东、职工持股会的态度将决定公司控制权走向——宗馥莉的“绝对掌控”地位将被彻底打破。
2、品牌形象的舆论冲击
家族内斗的曝光,让娃哈哈“国民品牌”的亲民形象遭遇挑战。消费者对“豪门恩怨”的负面联想,可能传导至产品市场,冲击销售端稳定性。
3、接班人的终极博弈
宗馥莉已因“管理争议”辞职,若股权分散,娃哈哈或将进入“职业经理人+家族共治”时代,甚至不排除外部资本介入——这场遗产纷争,本质是千亿帝国的“掌舵权之战”。
五、布鞋可换,江山难安:一瓶矿泉水照见的传承困局
血缘与权力的悖论:宗庆后用30年建立“家文化”帝国,却因未落笔的承诺让子女在法庭兵戎相见;
国资与民资的灰色带:当体外公司蚕食90%利润,所谓“民族品牌”早已悬在资本游戏的钢丝上;
这场21亿美元的遗产官司,不仅是金钱争夺,更是传统家族观念与现代法律制度的碰撞。
当宗庆后“家文化”的理想遭遇现实继承规则,当法律的刚性遭遇人性的复杂,当商业帝国碰撞血脉纷争,娃哈哈的未来走向如何?公众难以预知。
来源:孟 子 心 史 记、不 正 经 金 融 人 士
往期回顾:理财突变?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(逐条评注版)
信托化解金融不良资产风险的探讨
我国家族信托业务的发展瓶颈与突破
反内卷对信托行业的影响简析
用益业务热线:4006-930-888
]article_adlist-->版权说明: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!除非无法确认,《用益研究》均在文章末尾备注了来源和作者,如转载涉及版权、标注有错漏等问题,请拨打电话0791-86217869与我们联系,我们会立即删除,并表示歉意,或与您共商解决,非常感谢!征稿启事:为了更充分发挥和利用好用益研究这个平台,促进业内外同行的交流和学习,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专业权威的信息服务,我们特长期面向社会诚征信托及相关领域的各类原创文章和报告,欢迎业内外的机构或个人来稿。
来稿请投:yanglee46@hotmail.com
用益研究
]article_adlist-->用益研究是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的微信平台,作为一家国内外知名的金融资管行业平台,我们始终站在行业发展的前端,准确把握市场的动向和脉搏,为客户提供及时全面的市场信息和专业、独立、客观的分析评论,搭建专业、前沿的同业交流平台。
我们的专业源于您的关注和需求!
]article_adlist-->责任编辑:朱赫楠 配资世界网
广瑞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